在心理学诞生之前,在心理学普及之前,社会大众早就面对心理现象有过各种了解。它们被总结在民间生活经验中。这些常识有的和心理研究成果相吻合,也有许多完全冲突,甚至影响公众对心理规律,对心理学的理解。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误解。
一、 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奇招妙术,可以帮我猜出别人在想什么。
没有!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只有一个办法:请他告诉你!如果对方不愿意,或者不愿意对你讲实话,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你知道对方在想什么。如果说有什么法宝的话,那个法宝叫作“信任”。
然而心理学家明白这一点,普通大众却未必。我们会发现,一些大腕咨询师面对一个来访者,倾听上几次,十几次咨询都不敢断定自己真得掌握了对方心理问题的要点,但普通人却可以打上一个照面就说:那小子我早看清他本质了。专家和外行的区别就在于此。
二、 只要耐心说服教育,就可以改变一个人。不可能!
人的行为都是在正负强化,也就是奖励和惩罚中改变的。如果你通过大量说服教育后,对方真的有所改变,那十有八九是他把你当唐僧了——你的说教本身就是最强烈的恶性刺激。
人的行为都是被这类事情改变的:小时候调皮被父亲抽耳光,在学校违反纪律被罚站,工作不认真被开除,谈恋爱被对方甩,作生意被人家骗……大道理不是一点用没有,但它只起到自我说服的作用:一个人的行为先改变了,然后他给自己找一个改变的理由,这个理由会把已经形成的变化巩固住。这个规律叫“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现象”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书……
所以,如果某个人的某种行为你很想改变,但又不具备奖励惩罚的可能(比如想改变你父母,你老板),你最好放弃这个努力,乖乖忍受吧。
三、 通过这次谈话,我了解到你……
通过谈话只能了解到一个人谈话的能力,其它什么也了解不到。每种心理特质都有它表现的场面,你看不到某人在那个场合下的表现,你就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是否埋着那种东西,是多是少,是强是弱。比如一个人说他很勇敢,你可以点头说,哦,不错啊。然后你等着看他面对歹徒抢劫会有什么反应……
四、我很自卑,怎么改变?
根本不用改变。人自卑是对自己真实地位的认识。如果一个人社会地位低,技能又不足以应付眼前的麻烦,他为什么要不自卑呢?如果一个什么也不会,什么业绩也没有的人却不自卑,那岂不是件可怕的事?
五、 告诉我怎么才能永远不痛苦?
没办法也没意义。痛苦是一盏警灯,提醒你现在的生活出了问题。如果银行的警报响了,你是去查找原因,还是把它关掉了事?
那么,可不可以让我的生活永远不出问题,进而不会痛苦?也没办法,记住那句话吧:树欲静而风不止。社会是由多少亿人组成的,不会因为要与你协调而凝固住哪怕一秒钟。
六、 这社会对我很不公平!
不公正有两种。一种是制度上的,公开的。比如A省高考分数比C省高,或者乙肝患者失去许多工作机会。这种不公正是要反对的。
还有一种是行动中的不公平。公平要以事实为基础,而查清事实要花费大量成本。A杀了B, 这件事的过程可能只有几分钟,警察要把它查清楚就得花多少人力、物力。所以生活中许多不大重要的事件根本不会被非当事人知道。比如昨天你回家晚了,是否在和情人约会?你爱人要想知道,得花多少调查经费,请多少专业人员?于是他(她)只能凭经验去给你行为异常作解释,并且极有可能冤枉你。
所以,当两个学生吵起架来找老师解决,或者两个员工发生矛盾找领导说理,老师和领导又能作什么呢?取指纹?验体液?找监控录像?找旁证?开N次庭?根本不可能,他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快速判断一下谁是谁非。这意味着即使你有理,你也有一半的可能被委曲。
但这个规律是公平的,在另外一些事上你可能是占了便宜。只不过当人们因为不公正占便宜的时候,他会认为理所应当。
七、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幸福的事,只有痛苦的回忆。
后半句对,前半句错。你过去有许多成功。你顺利的时候比你不顺的时候多得多。但人倾向于记得那些未完成的事情,记住挫折。而一件事顺利完成,你当时美一美就过去了,不会在心里留什么印象。
八、 上周五他明明看到我了,怎么说没有?
现在拿起笔,把你上周五做的每一件事,遇到的每个人都记下来。
不可能有什么人完成这一工作。我们记住的都是最重要的事情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适应机能:如果我们记住每天遇到的每件事(多达几十件),每个人(可能有几百),你的脑袋就爆炸了。
九、 天生我才必有用!
最有名的胡扯。我们都是老爹老妈一时快感中生下来的,哪里是天生的。他们生你的时候根本没向社会申请,社会凭什么就给你安排一个位置?他们连自己十年,二十年以后该怎么样都不知道,又哪里会知道子女长大了该如何?
事实上,几乎每个孩子都幻想父母是在深思熟虑后才生下自己的。这个幻想有时候会牢固到可笑的程度。请早早抛弃它,记住,你的出生完全是个偶然事件。这社会到底需要不需要你,你不知道,社会也不知道。你得努力让社会需要你,否则极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垃圾。
十、 我和他(她)生活了这么多年,还不了解他(她)
一个人想了解另外一个人,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是否从许多不同场合下去观察对方。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场合意识,不管人前人后,想哭就哭,想拉尿就拉尿。而每个成年人都已经树立了明确的场合意识。所以你即使天天看到一个人(比如电视上的赵忠祥),你只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场合下看到他,不知道他在其它场 合下的行为。
最需要注意的是,你自己就是一个微型的特定场合。当一个人要见你时,他会想:我马上要见张三了,他是个什么样的人?有什么样的地位?他喜欢听什么?不喜欢听什么?我该说什么?不该说什么?即使他不明确地考虑过,潜意识里也会想过。所以你看到的往往只是别人为你特别做出来的一些行为模式。